榜样 | 全国先进工作者刘小清:特殊孩子们的“妈妈”

2025-05-13 16:42  江西政协报  编辑:李尚宇  作者:

  编者按: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、国家的栋梁,全社会要学习他们的事迹、弘扬他们的精神。

  在2025年江西获表彰的65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之中,有市县政协委员:全国劳动模范葛利伟、陈波、何喆,全国先进工作者胡敏华、刘小清……他们是我们的骄傲,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。

特殊孩子们的“妈妈”

——记全国先进工作者、萍乡市政协委员刘小清

  “给孩子一个拥抱、一个微笑、一声问候,把孩子迎进校园,可以温暖孩子一整天。”

  早上七点二十分,刘小清像往常一样第一个出现在校门口,微笑着迎接陆续到校的学生,并响亮地喊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刘小清与学生交流绘画作品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  刚刚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的萍乡市政协委员,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刘小清表示,她不仅是学校的领航者,更是孩子们心中的“妈妈”。

  28年间,50多名听障学生经她雕琢成器,带领全体教师6000余次送教足迹遍布乡镇阡陌……

声带上的温度

  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100多名学生,都是患有听力障碍、智力障碍、孤独症等情况的儿童青少年。1997年,芦溪县最初筹办特殊教育学校时,原本从事普通教育工作的刘小清首批报了名。

  来到这里后,仅仅经过两个月手语培训就上岗的刘小清发现,站在她面前的孩子们,年龄大小不一、认知能力参差不齐,“我跟孩子们仿佛隔了一座山”。

  “特殊教育就是用生命唤醒生命。”为了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含义,刘小清每天蹲在教室里陪他们玩耍,摸清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。下班后,她翻看手语字典,收看手语新闻,自学特殊教育学等课程,提高教学能力。

  教听障孩子们说话,是刘小清的工作日常。在语言课堂上,刘小清尽一切努力和无限耐心去教学。为了让孩子们学好发音,她总是拿着学生的手贴在自己的喉部、腹部,让他们感觉声带的颤动、气流的强弱;或用压舌板教学生舌头该怎样发力,再让学生对照镜子观察口形进行练习。

  刘小清说,一句简单的“谢谢”,学生往往要重复练习上百次。即使自己口干如火、喉咙干痛,“只要听到孩子们开口发出一个读音,我都感到无比开心和欣慰”。

乡路上的课桌

  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中,有20个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,无法到校就读。这些年,刘小清就带着特教老师送教上门,践行着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承诺,而这一走就是整整九年。

  曾经的送教学生小垒就是其中之一,他患有重度智力障碍,与父亲相依为命,家庭条件十分困难。

  送教时,刘小清得知小垒的父亲想买些小鸡苗养大再出售,挣点生活费时,便自掏腰包立即购买20只小鸡苗和20斤饲料送到小垒家,待小鸡出笼又以市场价回购,让这个贫寒之家首次有了持续性收入。今年年初,刘小清又陆续为9户家庭送上了小鸡苗。

逐梦路上的守望

  “爱是每位特教老师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,只有爱得深,才能教得好。”刘小清深知爱是育人良方,学校曾经接收过一名外县区的孩子芬芬,由于家里距离远,周末不能回家,刘小清二话没说就把芬芬带回了家,与家人同吃同住同生活。

  一个月下来,之前性格偏激、敏感的芬芬像变了一个人,不再无故与同学打闹,还学会了关心他人、感恩社会。毕业后在南昌一家刺绣厂工作的她,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双鞋送给刘小清。刘小清感慨地说,“我一直没舍得穿,珍藏在办公室里,这是我心底小小的幸福。”

  “特殊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,更是用劳动创造尊严,用汗水浇灌希望。”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刘小清带领全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,探索出了“教康一体化”美术教育实践模式,开设美术、书法、烘焙等特色课程,让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得到绽放,并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。

  “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在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各类比赛中累计获得200余项奖项。”刘小清介绍说,如今,学校已有10余名学生凭借美术、体育等特长考入高中、大学,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。

  “特殊教育是‘慢的艺术’,更是‘爱的长征’。我愿用自己全部的爱与努力,见证更多特殊孩子从自卑走向自信。”

  面对全国教书育人楷模、全国三八红旗手、全国优秀教师、江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,今年成为萍乡市政协委员的刘小清目光坚定地表示,将不忘初心,以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的信念,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答卷,用爱心、耐心和专业为折翼天使撑起一片天,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特教力量。(杜宁 钟丽川)

版权所有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

网站主办:江西省政协办公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