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维赋能 协同共进 促进我省畜产品高质量发展
近年来,省委、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不断推动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。畜牧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,综合产值稳步增长,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,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破解。
一、影响我省优质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
特色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不足。如江西“三鸡”纯种存栏占比不足30%。科研投入不足,基础设施落后,优良基因挖掘等基础研究滞后。
带动畜牧业产业发展龙头企业、名牌企业少,品牌建设滞后,市场竞争力弱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偏少。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规模小、知名度较低、市场竞争力不足,溢价低。
产业链条短,附加值流失严重。全省畜禽产品深加工率仅22%。屠宰加工企业不足200家,且80%以初级分割为主,难以对接高端市场和出口标准。
市场渠道单一,冷链物流存在短板。70%的畜禽产品依赖传统批发市场,电商销售占比不足,省内畜禽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35%。
科技支撑不足,产业升级滞后。除大规模(猪、鸡)养殖场外,物联网技术应用率低,人工成本占比高。没有形成“种养加”一体化循环产业链。科研投入与产业应用存在“鸿沟”。
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但落地效果有限。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畜牧业专项,但市县配套资金不到位。针对特色品种、生态养殖的补贴分散,缺乏全产业链整合支持。金融支农贷、保费补贴等政策联动机制落实不够。
二、推进江西省畜产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
强化江西地方特色品种保护与产业开发。设立专项基金,构建“保种场+扩繁场+基因库”保种体系,增加核心群数量,并推动地方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结合。打造“一种一品”地理标志品牌,推动特色畜禽产品向高端市场延伸。
引培龙头企业。对畜禽龙头企业给予税收优惠、用地等政策倾斜,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。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,整合养殖、加工、销售环节,形成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模式,提升产业集中度。挖掘、培养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、高品质、高附加值产品如“山下黑猪”“草根熊”等企业做强做大。
推动“规模化+数字化”转型。建设智慧畜牧示范区,推广智能环控、精准饲喂系统,应用物联网技术,实现规模化场(户)智能化,对养殖、疾病控制等管理过程全面监控,以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。
补齐加工与冷链物流短板。根据我省畜牧业区域特色,打造畜禽加工产业集群,重点开发健康安全、高附加值产品。依托南昌、九江的物流枢纽优势,建设国家级冷链物流中心,支持企业购置冷链设备,推动冷链物流升级。
拓展多元化市场渠道。培育区域公用品牌,设立“赣品入沪”“赣品入粤”专区,通过直播带货、社区团购等新业态拓宽销售网络,提高电商销售占比。
优化财政支持机制。整合涉农资金,对生态养殖、深加工项目给予奖补;财政补贴政策匹配产业系统性全链条需求,延长贷款贴息期限;试点“保险+期货”模式,推动保险机制逐步从“保成本”向“保收入、保产业”升级,提升风险保障能力。支持企业构建“大数据+电商+金融”三维一体的现代畜产品产业生态圈。
(作者系省政协常委,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院长)
版权所有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
网站主办:江西省政协办公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