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在老红军家书里的父爱

2025-06-15 09:14:00  当代江西  编辑:李尚宇  作者:

 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中,涌现了无数优秀的红军战士和将领。战场上,他们铁骨铮铮;面对子女时,他们也有款款柔情。他们是党的事业的工作者,也是良好家风的传承者。在他们给子女的信件中,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父亲的慈爱与关怀。

  今天是父亲节。让我们追溯历史,通过老红军们的家书,一起感受那份深沉厚重的父爱。

  “将来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”

  1941年,日军对江苏盐阜地区频繁“扫荡”。新四军参谋长赖传珠的爱人孙湘,当时担任华中鲁迅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,当时她与曾山的爱人邓六金都挺着大肚子,由于日本鬼子住在村里,她们便由一位战士陪着,三个人在荒野里东躲西藏,9月10日,孙湘即将生产,便躲进了一位老乡家的牛棚。

  就这样,在这个小牛棚里,赖传珠的第一个儿子呱呱坠地了,于是赖传珠给这个戎马倥偬中降生的小宝宝取名叫赖小鹏。第二天行军,赖小鹏被包裹裹起来。孙湘又艰难地跨上战马,开始了新的征程。

  赖传珠作战中多次负伤,1929年在福建胳膊被打断,1930年在反“围剿”中头部受伤。1935年长征途中,赖传珠胸部被打穿,那一次情况十分危急,警卫员用枪通条加凡士林来回拉,以此清理伤口。即便屡负重伤,他依然坚强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。

  赖传珠和儿子赖小鹏。

  可就是这样一个刚强的硬汉,在新四军老同志眼里,却是一个在家一手忙着办公,一手摇着筐中赖小鹏的慈父。

  据赖小鹏回忆,小时候尽管父亲工作繁忙,但只要有时间,都会尽可能参加学校的家长会,听取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们的意见,回来后一一讲给自己听。

  赖小鹏从小以父亲为榜样,20岁考入军校,军校毕业前,父亲对他说:“毕业后你要到基层去锻炼,去边防、舰艇上去工作,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,不要做三门干部(家门、学校门、机关门)。”

  赖传珠在给赖小鹏的信中这样告诫儿子:“要不断提高阶级觉悟和加强马列主义、毛主席著作的学习……你知道要进步,懂得这些道理就很好了。上次寄去毛主席军事著作收到否?现在又寄去一本《分歧从何而来》,以供你反修正主义学习……你应争取入党,应申请入党,将来做一个好的共产党员。”

  赖小鹏毕业后,遵照父亲的要求,去了外长山列岛的海洋岛,而且在舰艇上工作了整整20年,如父亲所愿,将整个青春都献给了海军事业,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。

  “一生中也不要犯自满的毛病”

  1934年10月,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曾山临危受命,留守苏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,开展游击战争。1935年2月,曾山部与中共公(略)万(安)兴(国)三县特委书记胡海率领的游击队会合整编。

  面对敌人的包围,曾山决定与胡海各率一部分人分散突围。在突围前,二人将写着“艰苦奋斗”四个大字的红旗一分为二,各拿一半,互相勉励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曾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信念,并以此来教育几个子女,经常告诫他们:“学习、工作上的问题只能通过组织解决,父母不能干涉,个人的前途要靠自己去闯,不能依赖父母。”

  在曾山写给儿子曾庆源的家书中,对儿子曾庆源抱怨在部队担任宣教工作比较辛苦,曾山回复道:“你应将立足点放在现在组织上已经分配你担任的工作,哪怕是很困难,只要下苦功夫学,总会一天一天由不会到逐渐学会,以至懂得很多,做的更好的到来。毛主席说打仗不是学好之后才去打仗,主要是在参加打仗中,才学会打仗的。其他事情也是一样,都是在工作中学习,在工作中锻炼成长的。”

  曾山写给儿子曾庆源的信。

  曾山教育儿子“多写、多读,反复修改自己还不确定的想法,多吸收别人长处。决不可自满,一生中也不要犯自满的毛病。不要怕别人批评,要欢迎人家的正确批评。如果你有以上精神,现存的困难不久将来是可以克服的”。

  曾山经常给儿女写信,关心他们的思想、工作情况,教育他们要努力读马列、毛主席的书,坚定信念,艰苦朴素,克服困难,做出成绩。他告诫儿女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理想信念、努力工作,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。

  曾山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,在每封信的结尾都示以“注意身体,我们都好,勿念”。虽然对子女疼爱有加,但从不娇惯,总是鼓励他们到基层一线磨砺成长。

  他赞同大儿子下放到广东湛江锻炼,去扛麻袋围海造田;鼓励二儿子到化工厂当电焊工,干焊接活;教育三儿子安心当兵,当好基层普通干部;支持小女儿去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,垦荒种地;还动员小儿子参军,到西北当一名普通士兵。

  家里的孩子们都以父亲为榜样,发扬父亲艰苦奋斗的精神,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,成长成才。

  “目下你应多多识字、写字”

  高自立自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,就离开家乡,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,后又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“围剿”,再到后来参加红军长征转战延安。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,高自立始终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高昂的革命斗志,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。

  在高自立在外征战的20多年,他那身患残疾的女儿一直在家乡盼着未曾谋面的父亲。

  1938年,高自立见到了历经艰险从萍乡来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妻子杨竞成,才得知就在他转战井冈山的时候,女儿身染恶疾,落下严重残疾。高自立因此更加牵挂女儿。

  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1949年8月和11月,高自立先后两次写信给女儿。“馥英女儿,二十多年没有写信给你,也无法照顾你的生活,原因是环境不好,写信给你,反怕害了你,寄钱又怕被国民党没收。现在我县解放了,故可通信……如有机会,我可能回老家一趟,或者要你母亲回家接你来我处。”

  另一封信中,高自立写道:“吾儿现已年过二十,不知已否结婚?如未结婚,暂时可不结婚,我拟送你入学学习,藉能求得一项专门技能,以便能在生活上自立。”他叮嘱女儿:“目下你应多多识字、写字,俾将来入学学习更为方便。”

  髙自立同志烈士证明书。

  两封家书,字里行间透露着高自立对女儿浓浓的父爱,深知这二十年女儿生活不易,靠祖母和外祖母照顾,家中并无劳动力,但也只是反复叮嘱女儿要多学习文化知识,寻得一项技能,学会自立自强,却只字未提要找政府“关照”女儿。

  1950年1月9日,高自立因病在沈阳逝世。在家乡的女儿只盼回了母亲,和几件父亲生前的遗物,遗憾此生未见父亲一面。从此,母女俩谨遵高自立的嘱咐,婉拒了组织让她们举家搬迁到省城的提议,执意在家乡萍乡安源的源头村,做一个普通农民。

  1983年8月,高馥英在弥留之际,嘱咐儿子高跃萍将这两封家书及父亲生前用过的指南针、放大镜、钢笔等遗物捐献给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。

  当时纪念馆的同志表示要给一点报酬,高馥英婉言谢绝:“父亲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,我怎么能拿他的遗物要报酬。”虽未见过父亲,高馥英却秉承着父亲自立自强的精神,并且一直以这种精神教育自己的子女。(何丹凤)

版权所有: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委员会

网站主办:江西省政协办公厅